跳到主要內容區

110年高教深耕計畫

本中心參與之計畫項目:
► 分項計畫 A2-厚植學生基礎能力計畫
【績效目標】:
1. 為因應未來職場強調跨界多元、溝通表達、獨立思考、問題解決、分析整合等能力之現實環境下,除培養學生實用語文溝通能力外,著重於訓練學生發現問題及跨領域合作解決問題之能力,以實踐應用為學習目標。
2.語文應用軟實力與資訊科技應用能力之精進
(1) 面對未來職場強調跨界多元、溝通表達、獨立思考、問題解決及分析整合等能力之現實環境下,持續推動語文能力教育,期透過深化語文表達課程及跨領域融入,提升學生自身職場軟實力、跨領域融通之知識力,以因應快速變化之就業市場。培養學生實用溝通語文能力,以實踐應用為學習目標,同時,強化教師教學品質,提升學生溝通表達能力、強化邏輯思維以及解決問題之能力,並致力於跨界多元人才之培育,厚植多元語文能力,增強國際移動力面對日後職場生涯能力。
(2) 因應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變化,對於資訊技術的需求應用就更顯重要;本校著重培養學生未來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及素養,補強無程式設計相關課程之科系學生選修通識課程,以達到資訊科技之應用能力與素養的提升。
【策略與執行方案】:
1. 多元化通識教育與跨域實踐人才培育
(1) 精進通識課程,建構更全面性的課程輪廓,並擬開設各領域涵養之微型課程,提供本校學生適性多元探索的學習需求,以「現代公民素養」與「社會設計」課程之設置與內容規劃為基礎,初步培養學生通識核心能力,並藉由導入通識課程評量工具,檢核學生通識學習能力及改善課程授課環境,做為課程改善之重要依據。一方面確保學生學習成效,另一方面則提供教師教學觀摩/學生典範學習之相輔相成的雙向刺激與循環。
(2) 持續精進「社會設計」之跨領域必修課程,透過觀察發現真實社會之問題、與跨域同儕發揮創意來解決,強化學子們的溝通及跨領域能力,建構學生完善的邏輯批判思考、社會參與責任。除基礎通識課程的廣度外,為展現通識領域運用在多元專業知識之軟實力,並擾動師生學習慣性模式,藉由兩學系以上學生組成團隊、10 位教師單元授課、30 位教師指導期末作業且發表競賽之學習型態,培養跨系38所團隊合作、溝通協調等核心能力。此外,持續開設「大同寶寶斜槓學」通識課程,以發展學生跨域學習之學習觸角。
(3) 持續擴展微型課程之多元內涵,將造物實踐微型課程認列為自然領域通識,提高非本科系學生跨領域學習意願,透過不同科系學生參與,刺激學生的實作創意發想能量。對應高中 108 課綱之教材,設計改良現有實務型微型課程,以達推廣工程實作教育之目標。
2. 語文應用軟實力與資訊科技應用能力之精進
(1) 持續推動國語文補救教學與多元語文線上學習平台,引導自主學習;持續辦理經典閱讀心得寫作、尚志文學獎、簡報比賽、走讀海報議題設計及英日文各類學習競賽,訓練同學分析整合、批判論述、邏輯思辨、語文表達之能力。以社會責任關懷、議題敘事主題式設計,引導學生走出校園,落實在地連結,發掘社區場域問題提出解決方案,增進學生對社區營造、在地連結與多元社會議題的關注。
(2) 持續開設「ODF 試算表基礎」通識課程,供無「程式設計」相關課程科系之學生選修,提升本校學生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與素養。同時引進相關線上課程,以擴大學生學習資源。
【預期成效】:
1. 多元化通識教育與跨域實踐人才培育
(1) 以「現代公民素養」課程之設置與內容規劃為基礎核心素養,並搭配「社會設計」課程設計規劃,透過發掘複雜實際的社會問題與反思解決安案之學習模式,打破科系既定框架,讓學生與不同系所同學能夠互相發揮創意激盪,訓練學生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、來解決各面向社會問題,109 學年預計大一共 932 位同學修習完畢,並進行課程檢討改善以符合社會脈動,貼近社會時事,提高學生學習意願。
(2) 持續開設每學期 3 輪的造物微型課程(共 5 門 x3 輪=15 課次),以及暑期工作坊型微型課程,預計修課人數 200 人次/學期。並配合校務計畫推廣「挺生學院」,開設針對非工程學系之強化造物實踐微型與跨領域課程,增設造物跨領域課程,預計修課 30 人次,並辦理跨領域專題至少 2 件。辦理機械系傳統「蒸汽火車校慶活動」,保持畢業校友與造物教育實踐中心師生人力之連結,預計參加 200 人次。
2. 語文應用軟實力與資訊科技應用能力之精進
(1) 外語方面:學生在學校經由英、日語檢定輔導課程建立應考信心與能力。學生透過教學輔助平台「網路大學」及 Easytest 線上學習測驗之外語(英、日語)檢定課程,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的進行學習,並藉由線上外語教材及題庫自主學習,此外,亦將持續辦理各類外語學習競賽,培養外語能力。
(2) 國語文方面:每學期辦理國語文能力檢測,辦理 5 場補救教學,根據學生情況,弱點強化,提升整體學生語文表達質量;開設語文表達微型課程,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願,每學年開設 6門語文技巧之微型課程。每學期辦理經典閱讀寫作競賽,投稿稿件至少 220 件、大同尚志文學獎每學年至少 130 作品進行評選。辦理社會設計期末報告競賽,以促發跨域學習能量,培植學生職場軟實力,以「做中學」之實際參與,每年辦理簡報競賽,議題多元與社會議題連結;辦理走讀海報設計競賽,深入社區發掘問題,藉以強化學生思辯能力以及在地關懷之精神。
(3) 資訊科技應用方面:資訊科技通識課程幫助學生總整專業與資訊科技使用的能力,並培養資訊科技素養,據以能具體應用於基礎、專業與通識課程的學習目標,每學期開設「ODF 試算表基礎」通識選修課程,預計每學年 100 人無「程式設計」相關課程的科系學生選修。
► 學校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地(USR Hub)
差異群體學習增能與資源優化:以啟聰學校需求為實踐場域:
以「在地關懷」做為核心,聚焦於關懷差異群體中的聽障者,針對啟聰學校學生實際問題需求設計學習專案營隊,提供更為優質的教育資源,以此對應SDGs「優質教育」環節;再者,在聽障者學習音樂美感的輔具應用上,協助聽障者在音樂上的學習需求,更深入的意義在於協助聽障者「自我實踐」,降低教育及生活上的不平等狀況,以此對應SDGs「減少不平等」之環節。 
 
計畫重要性及預期效益
A具體優化啟聰學校學習環境,提供聽障者更為適切多元的學習資源。
B激化本校學生關懷社會之責任意識,並提升通識學習與專業知識之融通能力,以厚植學生學習素質及未來競爭力。
C落實並擴散本校人才培育、社會關懷、優化差異群體優質教育環境及消除不平等之發展目標,透過強化與啟聰學校伙伴關係的永續發展,持續擴展本校與臺北市各特殊學校連結互助之社會責任推動藍圖。

 

瀏覽數: